在唐代,茶艺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境界。煎茶法作为唐代茶艺的代表,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,成为了茶艺爱好者们品鉴唐代茶艺的最佳方式。
煎茶法是一种将茶叶经过蒸、捣、拍、焙、穿、封六道工序后制成茶饼团的饮茶方式。在制作过程中,唐代茶家非常注
首先,唐代茶家采用笼屉蒸茶的方式,将采摘的茶叶经过杀青、捣碎等工序后制成饼状的茶叶。为了保证茶叶的清洁甘冽,唐代茶家使用活火,并在茶饼上留有一个洞,以便通风。经过串挂在通风处的过程,使得茶叶中的水分和异味得以挥发,使茶叶更加干燥松软。
接着,将茶饼用铁夹子夹住放到炭火上烤,使茶叶的表面酥脆,并去掉茶饼上的潮气和附着的味道。然后将茶饼放到麻布上,用木槌敲碎,使茶叶粉末细腻均匀。
最后,将茶粉末放入碾子上碾成细细的粉末,要求过绢筛,筛出来的茶粉末非常细腻。取出风炉,放入茶铫烧水,加入姜、八角等调料,水烧至蟹眼泡,将磨好的茶粉末放入,再次烧至鱼眼泡。当水再次烧至鱼眼泡时,茶煎好了。
将煎好的茶倒入碗中,我们捧起碗来品味唐代煎茶方式,感受唐代茶艺的韵味,品味茶艺之美。
唐代煎茶法,不仅是一种茶饮方式,更是一种茶艺文化。它体现了唐代茶家对茶叶品质和口感的追求,也体现了他们对茶艺的热爱和推崇。作为茶艺爱好者,了解唐代煎茶法,不仅可以品味到唐代茶艺的美,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