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对茶的记忆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基因里,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。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,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。自那时起,茶叶就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在春秋之前,茶叶只是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使用。到了秦汉时期,人们开始将
到了唐朝,茶叶进一步向普通百姓的生活靠近,人们开始用蒸青法把茶叶加工成饼状,这样便于携带和流通,茶叶的口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。唐朝对茶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茶圣陆羽所著的《茶经》,这是中国第一部茶书,也是当时最权威的一部茶书,它的出现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。
宋朝的茶文化更是风靡一时,茶叶成为了百姓“开门七件事”之一。而且这时候,已经出现了蒸青的散茶,虽然散茶还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。到了明朝,朱元璋认为制作“团茶”太过劳民伤财,于是下诏:“罢造龙团,惟采芽茶以进。”散茶正式成为社会主流,人们不再将茶叶制作成茶饼,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散茶。
清朝时期,茶叶文化达到了鼎盛,由于清室皇族的推崇,中国的茶文化走向了鼎盛。虽然慈禧太后对劳民伤财的茶膏情有独钟,但还是改变不了散茶的主流地位。在这一时期,茶叶正式形成了六大茶系,即绿茶、红茶、乌龙茶、白茶、黄茶、黑茶,而绿茶是六大茶系中产量最大的一种。
5000年的沉淀使得茶的记忆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基因里,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。茶文化在不断演变,演绎出了一段精彩的故事,让人回味无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