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茶文化的漫长历史中,唐宋明清时期是茶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。在这个时期,茶艺从粗放煎饮逐渐演变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,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。
宋代斗茶文化的兴起,将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更具艺术性的品饮阶段。斗茶时,要先将饼茶击碎成小块,再碾成
宋代福建北苑的茶叶质量优良,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。至北宋太平天国初,为有别于民间产茶,特置“龙凤模”,以龙凤为型,制成团茶,即历史上有名的“龙团凤饼”。这些团茶具有色、香、味均为上品的特点,名冠天下。
当时的大小龙团,为宋代着名贡茶。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,创制人为丁谓,江苏苏州人;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,创制人为蔡襄,福建仙游人。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。
除了斗茶和团茶,福建北苑的茶叶制作也开始了炒青法的雏形,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。这种炒青制法的茶叶,茶叶的外形更加卷曲,内质更加鲜爽,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。
至明代时,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——炒青制法。茶叶的品饮法也从煎饮改为了开水冲饮,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。此时,茶叶的品种更加丰富,绿茶、红茶、花茶、乌龙茶、白茶和紧压茶六大类茶叶结构形成。
清代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,乡村市肆茶馆林立,饮茶之风盛于明代,茶叶成为珍品,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,大量名茶应时而生。同时,茶馆也逐渐成为兼具茶艺表演和娱乐的场所。
【小贴士】
1. 福建北苑的茶叶质量非常优良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2. 宋代斗茶、团茶和龙团凤饼等茶叶品种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品质。
3. 明代的炒青制法为绿茶加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。
4. 清朝时期,茶馆成为了茶艺表演和社交的重要场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