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僧人们便深爱茶,将茶作为修身静虑之侣。为了满足日常饮用和待客的需要,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。在古代,寺庙是唯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的地方。因此,我国有“自古名寺出名茶”的说法。
在唐代,《国史补》中记载了福州的“方山露芽”,
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1. 高僧们通过写茶诗、吟茶词、作茶画,或于文人唱和茶事,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。这些茶诗、茶词、茶画,记录了高僧们在茶道中的禅心妙趣,成为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.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“梵我一如”的哲学思想及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的修习理念,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,使茶道更具神韵。特别是“梵我一如”的世界观与道教的“天人和一”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,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“物我玄会”境界的追求。
3. 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道的发展提供了参考。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,对提高茗饮技法,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。在南宋宗开禧年间,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,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《百丈清规》,近代有的学者认为《百丈清规》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。
总之,佛教对茶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茶道文化的形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,它们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茶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