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,茶具的制作材料主要分为陶器、瓷器和竹木茶具。其中,竹木茶具因价廉物美、经济实惠、来源广、制作方便等特点,一直受到茶人的喜爱。茶圣陆羽在《茶经四之器》中开列的28种茶具,多数都是用竹木制作的。
然而,用竹木制作的茶具也存在一些不足之
尽管如此,用竹木制作的茶具在艺术价值方面表现出色。在云南等地区,竹资源丰富,竹木茶具在少数民族中使用比例较高。傣族、佤族、布朗族等民族喜欢用竹子来制作竹筒茶和青竹茶,用竹子做喝茶的桌凳、装水和运水的器具。此外,清代时四川出现了一种用竹子编织成的茶具,主要有茶壶、茶杯、茶托、茶盘等,且大多是整套编制的。这些茶具不仅具有美观大方、泡茶时不易烫手的特点,还富有很高的民族工艺审美价值,可用作收藏和摆设。
值得一提的是,竹木茶具适宜泡制花茶。由于花茶冲泡时的水温,70~80℃的即可,否则会伤害花茶特有的精髓,而木制器皿冲泡出来的花茶不会伤害花茶本质,可保留花茶精髓的较佳状态。像玫瑰花茶、御青菊花都是较好的选择。
总的来说,用竹木制作的茶具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。但由于它们存在一些不足之处,如不能长时间使用、色泽和质感较差等,因此在现代社会中,它们的使用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。然而,无论如何,竹木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