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
“茶艺:从繁复到典雅——探索中国古代茶具的文化内涵”(茶具的演变发展)

2023-08-10 15:12 分类: 茶具知识 阅读:610
 
茶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从古代的直接煮茶到后来的点茶法,茶具的演变发展始终体现了中国理学的深厚影响。在宋代,茶具以“茶亚圣”卢仝的名字命名,称为“玉川先生”,足见其重要性。从明清废团茶,散茶大兴,烹煮过程简单化,直接用冲泡法,烹茶

器皿亦随之简化,到清代茶具更为精美、别致,甚至成为艺术品的陈列欣赏,茶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。

在宋代,茶具的演变发展体现了理学的影响。烘茶的焙笼叫做“韦鸿胪”,自汉以来,鸿胪司掌朝廷礼仪,茶笼以此为名,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。碎茶的木槌称为“木侍制”,茶碾叫做“金法曹”,罗合称做“罗枢密”,茶磨称“石转运”,连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,叫做“司职方”。这些名称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,其中的文化内涵则一目了然。

在宋代全套茶具以“茶亚圣”卢仝名字命名,叫做“玉川先生”。仅以使用价值来理解古代茶器是难得要旨的。今人参观日本茶道表演,看见方巾、水方、小刷子等一堆器物,而不知其义。不用说现代中国人,即便日本茶道师,使用这些器物也不一定尽知其中含义。因此,只有从文化观念上,才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。

明清废团茶,散茶大兴,烹煮过程简单化,甚至直接用冲泡法,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。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,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,更为精美、别致,出现各种新奇造型。由于中国瓷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,壶具不但造型美,花色、质地、釉彩、窖品高下也更为讲究,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。壶、碗历代皆出现珍品,如明代宣德宝石红、青花、成化青花、斗彩等皆为上乘茶具。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,有提梁式、把手式、长身、扁身等各种形状,图案则以花鸟居多,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。

盖碗茶源于何时,至今无定论。茶托又称“茶船”,民间相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,始为木托,后以漆制,始称茶船。但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,茶托的出现肯定更早,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也只能做故事传说来看。盖碗茶具有许多花样,常绘山水花鸟,多出名人手笔,碗内又绘避火图。有的连同茶托为十二式;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,为二十四式,以备茶会之用。清代茶托花样繁多,有圆形、荷叶形、元宝形等。北京气候高寒,茶具以保温为要,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,此风一起,影响各地。尤其是四川等地,大街小巷,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,至今特色不减。

明清以后,茶具不仅为实用,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,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,有客来沏一壶好茶,列杯分茗,既是亲朋情谊,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。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深入千家万户。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,饮中国茶,要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。茶与茶具结合,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。自明以来,我国出口贸易中茶与瓷器皆为大宗,近代更是如此。直至现代,中国茶具仍为世界各国所喜爱。今之东南亚国家,明明是自己烧制的茶具,却以“中国瓷器”相标榜,以抬高身价,小小茶具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。
郑重声明:喝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盛夏避暑,甲子年夏月茶壶值得一试!

元代茶具:承上启下的陶瓷艺术传承(承上启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

    暂无相关内容

关注我们

    二维码

文章标签

< > Popup Image
返回顶部